您好!欢迎访问
当前位置: 首页 实时讯息

从小车间走出的大国工匠 他的绝技让“中国造”机车赢得赞誉

2025-04-19 11:56:00     阅读量:0

封面新闻记者 赖芳杰

4月14日至4月18日,“产业跃升中的工人力量”四川省总工会主题采访活动举行,北线采访团走进了中车资阳机车有限公司。在这里,留下了全国劳动模范、首届“四川工匠”钟俊林的许多高光时刻。

钟俊林 图据向宇

钟俊林出生于中车资阳机车有限公司(原431厂)的一个普通家庭。从一名普通工人成长为中国中车首席技能专家,他带领团队,攻克国内国际技术难题,助推我国机车走向世界。

走进钟俊林的工作室,既有72平方米的多媒体教室,更有710平方米的培训实作教学基地,基地装备着20个焊接工位、30余台焊机及焊接检测设备。“我们工作室最骄傲的成绩,创造了出口机车构架探伤焊缝一次合格率100%。”这个成绩让钟俊林领衔的“钟俊林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拿下了共建“一带一路”34个国家和地区的订单。

在钟俊林看来,他的工作室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其独特的创新机制——“揭榜挂帅”。这一机制鼓励一线职工主动“揭榜”解决生产中的工艺难题,并通过即时奖励激发参与热情。“谁有能力谁就来解决问题。”在“国际桥梁散索鞍”焊接项目中,面对国内技术空白的挑战,他的工作室团队采用“倒班制”连续作战,最终一次性通过国际验收,填补了国内桥梁散索鞍焊接技术的空白。

中车车间 图据向宇

为保证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巴基斯坦机车客运、货运需求,2016年公司成立了巴基斯坦机车维保项目,钟俊林担任维保项目焊接技术负责人。关键时刻,钟俊林放弃春节休假,正月初四便带领8位成员,千里迢迢赶到巴基斯坦,开展机车边梁、防撞装置、油箱等维修焊接难题攻关,大胆应用已被中国中车集团评为绝招绝技的“焊条电弧焊断弧焊”技术。他每天工作15小时以上,用“榜样的力量”引领全体成员,维修进度从15天一台提高到1.5天一台,连续奋战3个多月,提前3个月完成任务,得到了巴基斯坦铁道部的高度赞扬,使“中国造”“资阳造”机车在国外赢得了良好声誉,树立了“中国工匠”吃苦、耐劳、敬业、专业的形象。

“‘工匠精神需要代代相传’,这是我常对徒弟们说的话。”钟俊林告诉记者,工作室将传统师徒制与现代培训体系结合,构建了覆盖初、中、高级技能人才的培养链条。例如,徒弟缪辉在钟俊林指导下,从初级焊工成长为高级技师、四川工匠,成为公司拔尖技术骨干。

如何培养出更多的青年一辈高级人才?在钟俊林看来“要在技术上不落后,我们就一定要与国际接轨,就得学习和改变。”面对国际行业标准(尤其是欧洲行业标准)越来越高的要求,他意识到成体系的操作教学,更容易培养出新时代的高级人才。于是,工作室引入欧洲焊接体系认证(EN15085),开设国际焊工培训班。自2007年起钟俊林担任国际焊工教师以来,他累计培训国际焊工1500余人次,为行业输送了大批复合型人才。

从攻克国际技术难题到培养上千名技能人才,这个扎根一线的创新工作室,以“匠心精神”书写了新时代产业工人队伍的奋斗篇章。而这样的事迹不仅仅发生在“钟俊林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近年来,中车资阳机车有限公司以加强劳模工作室建设为重点,培育了15个劳模创新工作室,涉及电焊工、冷做工、机车电工、锻工、机械加工、钳工等工种和科技人员及巾帼立功工作室,其中3个成为四川省劳模创新工作室。

封面新闻记者了解到,资阳市总工会将培育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作为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重点内容,专门印发《资阳市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管理办法》,目前累计建成市级工作室66个,省级工作室12个,成为全市技能人才创新创造的主要平台。中车资阳机车有限公司钟俊林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经验入选全省产改典型案例,在成渝中线高铁重大项目一线联合建设的工作室和工匠学院入选全国总工会创新案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