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市人民政府办公室通知!
赤峰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十万青年留赤峰”行动方案》的通知
各旗县区人民政府,市直各部门,各高等院校,各企事业单位:
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将《“十万青年留赤峰”行动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2025年4月27日
(本文有删减)
“十万青年留赤峰”行动方案
为进一步落实赤峰市人才强市战略,提升城市发展活力,最大限度响应青年来赤回赤发展需求,根据《中共赤峰市委员会 赤峰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赤峰市推进人才强市的若干措施〉的通知》(赤党发〔2024〕3号)、《赤峰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赤峰市就业促进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赤政发〔2025〕8号)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和发展规划,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目标
按照市委、市政府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十大行动”部署要求,聚焦青年成长与发展需求,以政策为支撑、服务为抓手,通过政策引导、服务保障、平台搭建等措施,不断增加青年人职业发展机会,提升青年人在赤归属感与幸福感,实现2025-2027年10万名青年留赤的工作目标,为赤峰市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二、工作举措
(一)实施“岗位聚才”行动
1.拓展市场化就业岗位。聚焦五个千亿级产业链条、两大产业集群的发展布局,大力发展重点工业企业、龙头企业,积极开发就业岗位,吸纳青年群体年均就业1000人。引导赤峰市高新技术企业、科研机构等创新主体开发科研助理等岗位,每年吸纳一定数量高校毕业生参与科研相关工作,对符合条件的青年科研创新创业项目,在科技政策、项目申报等方面给予倾斜,助力科技成果转化,年均带动就业创业400人。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实施,鼓励青年投身农业技术推广、农村电商等农牧业领域,在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牧民合作社等年均就业或自主创业2000人。支持吸纳青年就业人数多的重点项目落地,促进青年群体留赤就业。挖掘文化旅游产业潜力,吸引青年人才参与文化创意、旅游服务等工作,实现年均就业创业500人。扩大民办教育和医疗机构、餐饮住宿、家政服务、休闲娱乐、养老托育等生活性服务业就业容量,年均带动青年人就业创业1万人以上。组织多种形式的就业创业活动和招聘活动,为青年群体就业创业搭建服务和对接平台。
2.稳定政策类岗位规模。稳定机关、事业单位招聘规模,每年提供就业岗位不少于2000个。加大国有企业空缺岗位面向高校毕业生招聘力度,原则上年度招聘总数中应届高校毕业生比例不低于50%(含基层服务项目期满毕业生)。持续实施“三支一扶”、社区民生志愿服务、人才储备等基层服务项目,年均促进青年人到基层服务岗位就业1700人。通过“绿色通道”、“文明红山·青春赤峰”校园引才、“事业编企业用”等方式,每年引进人才500人。积极开发政府购买服务类岗位,年均安置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就业300人。
3.开发灵活就业岗位。挖掘民营企业、行业商会(协会)互联网营销、新媒体运营、在线或远程办公等多种形式的灵活就业岗位,年均引导青年群体就业创业2000人。支持直播电商、外卖配送、网约车、快递物流等新业态健康发展,年均吸纳青年群体就业2000人。鼓励导游业和各类景区带动就业,广泛搜集城乡社区岗位、灵活就业岗位,年均带动青年群体灵活就业1000人以上。促进夜市经济、地摊经济等年均带动灵活就业3000人。
(二)实施“政策支撑”行动
4.落实赤峰市人才强市政策。全面贯彻落实《赤峰市推进人才强市的若干措施》,全市重点产业中“达规纳统”企业、入园企业、农牧业龙头企业等引进急需紧缺人才,可按规定程序使用事业单位空编或人才专项编制。支持全市企事业单位柔性引进高层次人才,按规定落实人才生活补贴。畅通事业单位引进人才“绿色通道”,按规定引进急需紧缺专业技术岗位、中小学校急需紧缺教师岗位、职业院校(技工院校)“双师型(一体化)”教师岗位。
5.用好创业扶持政策。年均组织开展“活力赤峰”创业创意、“源来好创业”等青年创新创业活动50场,广泛吸引青年人来赤寻求发展机会。为在我市创业的各类群体,提供政策咨询、创业指导、项目推荐等一条龙服务,优先推荐在各类创业活动和比赛中获奖的项目入驻创业孵化基地和园区,享受房租减免等优惠政策。大力开展补贴性创业培训,年均培训2000人以上。加强创业担保贷款支持力度,按规定落实一次性创业补贴、一次性创业带动就业补贴和创业补贴。
6.用足促进就业的补贴政策。为在我市民营企业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按照规定发放一次性工作生活补贴。以高校为单位,为我市有求职意愿的高校毕业生发放一次性求职补贴。鼓励企业招用毕业年度、离校2年内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及16-24岁登记失业青年,发放一次性扩岗补助。小微企业招用的毕业年度及离校2年内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可按规定申领最长1年的社会保险补贴。提高中小企业人才储备、就业见习补贴标准,对见习期未满与见习人员签订劳动合同的,给予剩余期限见习补贴。对离校2年内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灵活就业的,按规定给予不超过2年的社会保险补贴。
7.落实各行业技能提升补贴政策。深入推进女性青年群体的技能提升,年均开展技能培训20场次以上。年均培训电商青年、新兴领域青年、返乡就业创业青年等青年群体500人次以上。为青年退役军人年均开展专项培训500人次。开展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就业技能培训、求职能力实训,每年培训达到300人次,按规定落实课时基准补贴。联合高等学校、职业(技工)院校大力开展毕业年度内高校毕业生职业技能等级评价工作,每年新增中级工及以上青年技工至少3000名。发挥绒毛、家政等行业企业技能培训中心作用,吸引青年人参加技能培训并在企业就业。
(三)实施“服务保障”行动
8.搭建供需双方对接平台。各行业主管部门建立与企业常态化沟通联络机制,组织“访企问需”活动,推广“人社助企服务”小程序,发布惠企政策,收集用工需求,及时同步与人社部门做好对接服务;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积极组织开展招聘、培训、人力资源外包、劳务派遣等业务;各群团组织、各行业主管部门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商会作用,依托各级各类园区,广泛发动大型企业,举办行业专场招聘会等活动,挖掘青年就业岗位,每年开展行业和部门间联合招聘活动不少于10场,组织各级各类招聘会100场。
9.提供见习实践机会。支持企业、事业单位等开展就业见习,开发更多科研、技术、管理、社会服务类见习岗位,每年募集岗位不少于1000个。深入推进大学生“扬帆计划”、“青年见习计划”等活动,年均组织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实习、见习1500人以上。组织园区大型企业同职业院校、技工院校或高等教育院校深度融合联动,开展实习实践、参观学习等活动。
10.提升智能化服务。结合青年人使用习惯,为青年人提供更便捷的线上公共就业服务,开发智能客服,打造“赤峰就业红娘”IP形象,提供精准的政策咨询、职业指导和介绍。培养带岗主播,举办“直播带岗”、“入企探岗”等活动,提升线上服务对青年人的吸引力。建立新考录大学生信息库,建设高校毕业生电子档案库,强化青年人才资源储备。
11.开展青年精准攻坚服务。在驻赤院校建设“高校留赤服务站”,组织开展职业指导大讲堂、云课堂、“职业体验日”、“大学生就业引航计划”、“岗位进校园”、“政策进校园”等活动,及时对接就业创业政策和岗位信息,面向在校生开展就业指导、实习实践、入企参观等服务,引导在校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依托“家门口”就业服务站,延伸青年就业创业服务触角。建立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实名制台账,提供“1131”一对一精准服务,确保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就业率90%以上。
(四)实施“安居乐业”行动
12.提供人才住房保障。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资源共享原则。采取政府新建、购买、租赁以及商品房配建等方式,多渠道、大力度推进人才公寓建设,加大人才公寓用地供应。及时落实青年购房、租房补贴政策,提高审批效率,做到应发尽发。
13.完善医疗教育保障。指导帮助来赤留赤青年尽快融入本地医疗保障体系,提供优质医保经办服务。按照相关政策安排青年人才子女就近入学,提升对来赤留赤青年子女教育的关注和支持力度,解决青年人才的后顾之忧。
14.关注青年权益保障。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等形式,深入了解青年的需求和意见,为青年人劳动纠纷、权益侵害等问题提供法律咨询和援助服务。监督企业落实劳动法律法规,确保青年劳动者的工资待遇、工作时间、劳动保护等权益得到保障。开展清理整顿人力资源市场秩序专项行动,畅通投诉举报热线,依法打击“黑中介”、虚假招聘、就业歧视等违法违规行为。
(五)实施“文化引才”行动
15.发挥科研平台集聚作用。帮助人才在赤峰建设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等科研平台,并落实好扶持政策,建成赤峰特色科研平台,打造科技高地,吸引优质大学生来赤参与科研工作。充分利用好赤峰籍院士名片效应,强化与赤峰籍顶尖人才的沟通交流,通过“家乡人才带人才”等方式,吸引高层人才来赤发展。
16.打造青年流行文化地标。围绕赤峰市高校所在地,引入咖啡馆、书店、文创商店、电商、动漫等青年人喜爱的业态,打造青年聚集地。在市区建设青年文化广场等标志性场所,将涂鸦墙、艺术雕塑等青年文化元素融入城市环境。依托人才公寓、青年人集中居住地,建设青年主题社区、街区、园区,集中规划布局消费、文娱等生活要素。
17.组织青年主题活动。举办音乐节、动漫展、创意市集等多种形式的“赤峰青年文化节”,组织读书会、桌游比赛、户外运动等青年社交活动,支持举办青年文化作品展。
18.营造友好社会环境。鼓励行业部门、高校社团、企业单位、公益性社会组织走进社区,为大学生提供免费的文教卫体、婚恋交友、兴趣培养、创业就业等公共服务。开展家庭文明建设活动,营造青年人在赤峰安心工作的良好家庭氛围。组织青年参与社区、环保、文化传承等志愿服务、公益活动和社会实践,增强青年人在赤峰的价值感和归属感。
三、组织保障
坚持政府领导、部门协同推进,将“十万青年留赤峰”行动作为落实就业促进行动的重要举措,与就业促进行动各项任务同步落实。成立赤峰市“十万青年留赤峰”行动推进组,各成员单位要主动担责、形成合力,大力推介宣传赤峰,营造社会各界关心、支持青年留赤的良好氛围。各地区、各部门要科学制定好资金预算,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统筹调度好行业领域各项任务,做好日常协调联络,确保完成工作目标。
来源:赤峰市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