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玫瑰藏于盛夏》:变“短”了的校园虐恋如何突围?|微剧评
【编者按】
微短剧行业内容创作的多元化与精品化趋势日益明显。澎湃短剧频道x有戏栏目推出“微剧评”专栏,携手高校专业力量,借助DeepSeek开展AI共创,探索微短剧文艺评论的新视角。本篇聚焦青春校园题材微短剧《玫瑰藏于盛夏》。

出品 杭州海鱼星空文化传媒/主演 柯淳、侯呈玥/集数 88
以高中校园为背景,《玫瑰藏于盛夏》讲述了转校生江荞与校霸许肆之间的青春故事。许肆外表凶狠,却对江荞温柔守护,两人在日复一日的相处中,情感逐渐升温。他们一起经历青春的欢笑与泪水,一起成长,一起面对生活的挑战。
在奇幻题材短剧吸引大量目光的当下,《玫瑰藏于盛夏》回归现实主义的校园爱情题材,可谓市场中的一股清流。该剧以青春遗憾和生命无常为核心主题,青春的美好与死亡的残酷交织,引发观众对珍惜当下的思考。然而,校园爱情题材在短剧赛道的“水土不服”仍是不可忽视的问题。
“虐恋+颜值”的公式,确实是迎合观众审美的“流量密码”,却也让角色和情节的复杂性大打折扣。剧中不断抛出身患绝症、情敌矛盾、英雄救美、原生家庭等经典青春疼痛设定,虽能快速引发共鸣、勾住观众的收看欲望,但对于原先横屏长剧的观众而言,这些设置都再熟悉不过。“换汤不换药”的青春剧情不仅缺乏新意,甚至显得刻意煽情。
单集2分钟的时长限制,导致剧情推进过快,剧中的一处矛盾往往只能延续三四集,前后不过10分钟,最终以草率的道歉和解收场。单元式的剧情结构大幅度弱化了情节的张力,观众好似进入了“新增设定-产生矛盾-矛盾解决-增进感情”的莫比乌斯环。关键的剧情转折也缺乏足够的铺陈,情感爆发显得突兀。
在画面呈现上,导演尝试用高饱和度的夏日色调,营造出青春独有的清新与忧伤感。但在表现男女主人公暧昧情愫时,千篇一律的柔光滤镜和慢镜头特写,反而显得刻意和老套。当竖屏镜头舍弃环境信息,更加聚焦于演员时,画面逻辑向着展现演员的帅与美走偏了。
《玫瑰藏于盛夏》像一面棱镜,折射出校园题材短剧在传统与创新间的挣扎,一面是对“经典青春叙事”的过度依赖,另一面则缺少反公式化的勇气。当多数短剧沉迷于非现实题材的工业化生产时,《玫瑰藏于盛夏》的探索至少证明:校园题材仍有情感共鸣的基本盘。
但校园爱情短剧的核心竞争力不在于元素叠加,而在于对青春真实肌理的捕捉。青春剧的清新感未必只能靠高饱和色调达成,告别“柔光滤镜依赖症”,或许更具有真实的青春张力。当观众开始厌倦穿越重生时,或许正是现实主义青春剧重获新生的又一个盛夏。
作者:李博瀚 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广播电视学专业22级学生
指导教师:张昱辰 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教授
技术支持:DeepSeek x 派生万物
李博瀚
- 本文分类:实时讯息
- 本文标签:短剧 青春 盛夏 题材 藏于 观众 玫瑰 柔光
- 浏览次数:0 次浏览
- 发布日期:2025-04-30 07:33:00
- 本文链接:https://www.i985.cn/news/w5oEKEeW4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