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
当前位置: 首页 实时讯息

我与黄河文化地标|走进戴村坝

2025-04-23 07:30:00     阅读量:0

文|武模革

4月18日,我和32名青年共同走进戴村坝,开展了以“传承五四精神 弘扬黄河文化”为主题的研学活动。聆听古代匠人匠心独运的低语,感受“大运河之心”的千年智慧和“中国古代第一坝”的独特魅力。

春暮时分,谷雨飘临,大地焕颜,如画卷缓缓展开,大地因之焕然一新。当日天气不晴不阴,温度不热不凉,清风不疾不徐,地面、林间、小径上、溪流中、黄河两岸、东平湖畔,到处是暮春时节的落花之美。

早晨,我们从淄博出发,行程240千米,大约用时3个多小时,首先来到了黄河东银铁路银山车站旧址(首批黄河水利遗产名录第20位),参观了黄河东银铁路文化展馆。然后又来到石洼分洪闸(首批黄河水利遗产名录第15位),参观了“山东黄河第一闸”——石洼分洪闸。下午15时,我们终于来到期盼已久的戴村坝。由于大汶河来水较小,过坝流量仅有4.1立方米每秒,没有耳闻目睹到“高崖飞瀑、戴坝虎啸”的壮观景象,但并没有减少我们参观的兴致。站在坝上远眺,长虹卧波般的坝体横亘汶水之上,过流的潺潺声虚弱无力,仿佛滚水坝在低声喘息,连水花也溅不起半尺。汶水冲刷六百年戴村坝花岗岩表面已蚀出龙鳞状叠涩纹理,十万青石以燕尾榫咬合,铁楔如星钉入石隙,六百年洪水冲刷下,每块条石仍如密码齿轮,在汶水湍流中咬紧时光,这座凝聚着古人智慧的工程杰作,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向世人讲述着中国水利文明的辉煌篇章。

戴村坝,这座横卧于山东省东平县大汶河上的古代水利工程,不仅是京杭大运河的重要枢纽,更是一部浓缩的中国古代水利文明史。戴村坝的历史可追溯至明永乐九年(1411年)。当时工部尚书宋礼为解决运河水量不足问题,采纳了汶上民间水利专家白英提出的“引汶济运”建议,破元代罡城坝,在大汶河下游南城子附近拦河筑坝,迫使汶水南流济运。这一工程彻底解决了运河“爬坡”难题,实现了“七分朝天子,三分下江南”的科学分水。

戴村坝全长1599.5米,由主石坝、窦公堤(太皇堤)和灰土坝(三合土坝)三部分组成,形成“三位一体”的独特布局。主石坝又分为滚水坝、乱石坝和玲珑坝三段,高度依次递增0.1~0.2米,可根据水位变化分级漫水,实现自动调节。工程最令人叹服的是其建筑工艺,重达1~6吨的巨石采用束腰扣榫结合法紧密连接,铁扣将大坝锁为一体,历经数百年洪水冲击仍岿然不动。坝体呈弧形设计,弓背迎水增加预应力,跌水面设缓冲槛减轻冲击。清康熙帝曾赞叹:“此等胆识,后人时所不及,亦不能得水平如此之准也”。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戴村坝不仅是首批黄河水利遗产(首批黄河水利遗产名录第2位),2014年,作为大运河山东段的重要组成部分,戴村坝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戴村坝与都江堰齐名,被毛泽东誉为“了不起的工程”。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国家3A级景区和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戴村坝以其精湛的建筑工艺和科学的设计理念,被誉为“中国古代第一坝”和“大运河之心”,成为见证中国古代水利文明的世界级瑰宝。

(作者系山东黄河文化研究会骨干成员)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