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雨养生黄金法则:吃3鲜、饮3茶、做2事、避3忌,祛湿健脾迎盛夏

“清明断雪,谷雨断霜”,我们将迎来春季最后一个节气——谷雨。古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三月中,自雨水后,土膏脉动,今又雨其谷于水也。”此时气温回升加快,雨量充沛,正是“雨生百谷”的黄金时节,此时祛湿健脾,可以为入夏打下健康根基。
食养有道:“3鲜”补益正当时

香椿——树上的养胃珍馐
紫红鲜嫩的香椿芽此时维生素C含量达到顶峰,比柠檬高出2倍。《陆川本草》记载其可“健胃、止血、消炎”,民间更有“常食香椿不染病”的说法。推荐经典吃法:香椿焯水切末与蛋液混合,文火煎至金黄,既去除亚硝酸盐,又能激发独特香气。但过敏体质者需慎食,每日食用不宜超过50克。
荠菜——野菜界的补钙冠军
每百克荠菜含钙量高达294毫克,是牛奶的3倍。其膳食纤维含量媲美燕麦,可促进肠道蠕动。苏东坡曾赞其“天然之珍,虽小甘于五味”。推荐搭配鲜虾仁包饺子,或与豆腐炖汤,既中和寒性又提升鲜味。脾胃虚寒者可佐以姜丝烹调。
春笋——肠道清道夫
“尝鲜无不道春笋”,此时的春笋膳食纤维含量是芹菜的3倍,却仅有苹果1/3的热量。清代医家王孟英在《随息居饮食谱》中记载其“甘凉,舒郁,降浊升清”。经典做法:取腊肉油脂煸香春笋片,搭配青椒快炒,既中和寒性又激发明亮鲜味。但胃溃疡患者应控制食用量。
茶饮祛湿:“3杯”时令养生饮

“湿邪伤人,如油入面”,仅靠饮食祛湿往往力有不逮,搭配茶饮方能事半功倍。
祛湿黄金粥:取赤小豆50克(非红豆!)、炒薏米30克、茯苓15克,薏米需先干炒至微黄去寒性,赤小豆提前浸泡4小时,三味同煮40分钟。此方源自《神农本草经》记载的“赤小豆利水,薏苡仁健脾”经典配伍,晨起空腹饮汤,专克舌苔厚腻、四肢浮肿。
健脾通络饮:鲜山药80克切片,配玉米须20克、陈皮5克,武火煮沸后转文火慢炖20分钟。山药补脾之效在《本草纲目》中早有定论,玉米须则被民间称为“龙须”,二者相合能化解腹胀积食,特别适合餐后困倦的上班族。
护肝明目茶:杭白菊3克、宁夏枸杞5克、炒决明子2克,以85℃热水焖泡5分钟。菊花清肝、枸杞滋肾、决明子通便,三味共奏“疏肝明目”之功。需注意:决明子性寒,腹泻者可换为胎菊,孕妇则需禁用此方。
养生“2事”:激活少阳之气饮

首先是踏青,《黄帝内经》云:“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此时适宜踏青,但要把握“三要三不要”:要选辰时(7-9点)出行,此时空气中负氧离子浓度最高;要穿防滑布鞋,在湿润草地练习“八段锦,调理脾胃须单举”;要遇细雨不避,通过“雨行”激发少阳之气。不要久坐湿地,避免寒湿入体;不要剧烈运动,微汗即止;不要正午暴晒,谨防阳气外泄。
第二是穴位按摩,推荐穴位按摩祛湿套餐:晨起按揉足三里(外膝眼下3寸)3分钟,配合艾灸中脘穴(脐上4寸),可增强脾胃运化功能。肝火旺盛者加按太冲穴(足背第1、2跖骨间),从太冲向行间方向推揉,犹如疏通“人体下水道”。
“3事”要忌:“隐形杀手”需警惕

穿衣忌“过捂”:自古以来,就有“春捂秋冻,不生杂病”之说可是,“春捂”也要有度,绝不是衣服穿得越多越好。尤其是谷雨之后,天气越来越暖,采用“洋葱式穿衣法”,内穿棉质吸汗衫,外搭防风外套,随身携带薄围巾护住大椎穴。
饮食忌寒凉:避免空腹食用西瓜、冷饮,脾胃虚弱者可晨起含服2片醋泡姜。
作息忌紊乱:建议亥时(21-23点)入睡,卯时(5-7点)起床。用中医的话来说,顺应阳气生发规律,与人体内的阴阳调和,也能帮助人体五脏六腑的调养生息。
谷雨是天地赐予的养生黄金期,正如《遵生八笺》所言:“春之暮,当顺时养阳”。把握这15天调理窗口期,通过饮食、茶疗、运动的科学组合,让身体如同吸饱春雨的秧苗,在盛夏来临时焕发勃勃生机。
山西省中医院药剂科 席啸虎